对于杨袍安的死,周恩来十分悲痛。就是到了抗战时期,周恩来在山城重庆还亲自背诵过上述那首绝命诗,借以“教育同志们在复杂困难的环境中,要像杨饱安那样,对党忠贞不渝,为革命勇于献身”。
就在杨饱安遇难的前后,因上海的环境变得十分艰险,致使周恩来很难及时地收到中央苏区的信件,他只是通过敌人的报纸获悉:蒋介石即将开始对中央苏区发起第三次“围剿”。为此,他这位待命进入中央苏区的中央局书记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自问:“中央苏区做好了反第三次‘围剿’的准备了吗?”
以三万对三十万,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粉碎蒋介石第三次“围剿”;杨度先生病魔缠身,悲愤交加,驾鹤西去;“九一八”是爱国与卖国的分水岭;周恩来告别上海,前往苏区
蒋介石倾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进剿”中央苏区,却连续两次损兵折将,败下阵来,使他不得不于失败之中寻找教训。他认为历经两次反“围剿”战争的红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正常损耗的兵员建制、武器装备、军需给养等均一时难以补充到位;另外,他清楚时下的红军分散各处山村休整,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集中,形成有力的拳头。为此,他针对红军上述等不利因素,利用手中握有的各种权力,迅速调兵遣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三十万大军,且多为蒋记嫡系部队调到江西,做好了“进剿”前的一切准备。接着,他又于7月1日在南昌行营下达了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红军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