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与活动联动
“1+X”自主课程里面有一个儿童个性,要求老师们尊重儿童个性的选择。就像在座的专家所说:对于今天的儿童,我们真的不知道以后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清华附小给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做项目实践活动,除了美食烹饪、诗词创作等,学生们还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那么可以研究什么呢?他们都想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按照教材里和学校规定的准备实践活动里的内容来完成。在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课上老师讲到苏轼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坎坷的一生以及被贬谪的故事,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句当中,他曾被贬儋州、黄州,那这些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去展现出来?六年级的学生奇思妙想,用数学的方法去学,他们成立《苏轼: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苏轼研究小课题开始研究,进而又分析苏轼被贬所经过的路径,然后小朋友就自己组合在一起,研究他被贬的过程到底有多么的坎坷艰难。除去水路之外,还有旱路来连接,对接现在的地名和古时候的地名有什么区别,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自己画整体思维导图的路径来计算,进行地点与内容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苏轼经历风吹雨打,甚至有的小学生说他的夫人刚去世,心情不太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起点首都(现在的开封)开始,演算这一路该怎么走,然后又去鉴定,其实这个数据并不一定多准确,但是因为是学生们自己研究的,老师就原汁原味放在那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会形象地讲给老师听。比如这一段被贬的路途他坐飞机需要27个小时,相当于从中国到美国来回一趟的时间,苏轼如果是在操场上走的话,在清华附小400米的操场上他得跑多少圈,继而再算相当于跑了395个马拉松。学生还想到这相当于走万里长城,还得加上在清华附小的操场走的1万多圈。更形象化的比喻是苏轼被贬的路,相当于赤道的1/4,然后最慢的飞机绕地球飞需要16圈,等等。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让他们一个个惊呼道:“天啊,这才叫一个坎坷,这才叫一个颠沛流离,原来苏轼被贬的经历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原来人生也不仅仅只是一帆风顺,它还包含了各种坎坷与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