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这个“近因效应”的“近因”,就是指的“个体最近所获得的信息”,也就是上面故事中人们最后阅读的那一部分文字。而所谓“近因效应”,则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次性接受了很多刺激时,在他头脑中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总体印象的形成,新近获得的信息所带来的影响,往往要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从故事中来看,就是人们对文章中人的总体印象,总是他们最后阅读的那一部分文字的描述。
在家庭教育中,这种近因效应也经常出现。比如,妈妈在鼓励孩子要好好学习时,说“你还是能进步的,虽然基础有些差”和“尽管你基础不好,但你也一定能进步”,这样的两句话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显然前一句会让孩子更加悲观,而后一句却会带给他希望。
13岁前的孩子非常敏感,我们必须要选用恰当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这样他才能和我们交换思想,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即便是一段谈话的最终结束语,我们也要格外注意,只有快乐的基调,才是结束谈话的最好基调。
▲注意语言表达顺序
从近因效应我们就能看出来,话语表达顺序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时,不要“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地都说出来,也不管每句话是不是中听。我们至少要思考一下话语内容的顺序,斟酌一下怎样说才能让我们的话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该尽量将一些严肃的、揭示问题的话放在前面说,而将那些表扬、期待的话语放在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