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如果停留于“是”的逻辑分析,仅仅追求社会发展规律,把社会理解为一个仅仅受客观规律所支配、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人就会变成消极的受动者。因此,停留于“是”的逻辑并没有完全解决理论的深层问题,达到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要解决理论的深层问题,建构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还必须实现从“是”到“应该”的逻辑转换。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应该”已经不是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出发的道德律,而是从现实社会中生长出来的可能性,是从社会本身生长出来的社会的自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我批判的内在驱动力就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生活中的内在矛盾,主要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要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又会导致私有制的崩溃。二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矛盾。由于私有制、阶级的存在,既产生了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冲突,又形成了阶级内部个体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生活中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