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治水史诗》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在具体治水实践中,很多地区都逐渐强化前期的监测预报,并不断完善科学的监测预警机制,重视水文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监测预警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之于抗洪救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不少地区根据自己的区域地质、地势、水文等特点,科学制定水利规划,不断修改和完善本地区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区域重点项目的建设,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水利规划新路子。
在这部宏阔的治水史诗巨著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不断完善的治水理念的形成,其核心便是生态化、自然化和人性化。而治水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也进一步带出了一个城市的崭新建设范式。
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
治水除了包括各种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便是水利和水资源管理。古代历史上也曾出现一些相关方面的管理章程,如唐朝时制定的《水部式》,对水利管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现代以来,中国对水资源的管理方面也逐渐探索出新的管理模式。中央在近年颁布文件,划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打开了治水的新思路。不少地区响应中央号召,逐步打破旧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探索区域水务一体化和流域统一管理的新方式。在领导层管理方面,有些地区实施了项目法人责任制与行政首长责任制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并逐渐开拓出公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路子。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也被应用于一些地区,进而建立起事权清晰、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分工明确的管理机制。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在对水资源的管理上更突显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